分类目录归档:其他

当我追星的时候到底在追什么

30年前,在一个普通的小院子里,一个母亲问她可爱的女儿:“丹丹,你长大的梦想是什么呀?”三四岁的小女孩稚嫩又兴奋的答到:“我想当科学家!”“这么厉害啊!但是女孩子是当不了科学家的啊……”“那!那我不要当女孩子了!”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不理解和愤怒依然记忆犹新。然而如今被社会毒打了无数次后,我也并没有成为科学家,只是个技术渣渣的IT民工,也早就没有当年的雄心壮志。

 

从小到大我有过很多爱好,比如打篮球、玩游戏、看科幻小说、看热血漫画、和人争论女权主义等等;但是有一件事我从来都没想过也觉得自己肯定不会喜欢的、也不会做的就是:追星,曾经还对那些追星的小迷妹非常的鄙视。结果我看到了一个叫刘雨昕的爱豆,然后就啪啪打脸了。

继续阅读当我追星的时候到底在追什么

生孩子,or not?

一想到和“生孩子”的事,我就感到很恐慌。
以至于有一次我梦到自己怀孕,瞬间惊醒。那感觉,就像电影《异形》中怀上了小怪物一般的女主角,恶心和恐惧挥之不去。

我并不害怕怀孕生产的过程——那反倒是我最不担心的部分,我怕的是“有了孩子以后的生活”。就像我听到很多妈妈抱怨的那样,你将不再有时间、有精力去做自己的事。对我来说,我本就感觉还没怎么过自己的生活,如果再加上一个不得不去照顾的孩子,那个小小的“自我”岂不是要被活活逼死?

然而,“不要孩子的生活”对我来说同样恐慌。“孩子”像是某种成果,似乎一个平凡的人,只要有了“妈妈”这一头衔,就像从名校毕业了一样,瞬间变得不再平凡。如果我做不了“妈妈”,那平凡的我还有什么指望,能在这人世间留下点儿什么?

是啊,无论怎么选择,似乎“孩子”都将左右我的人生价值。
——真的,是这样吗?

我问自己:如果医生告诉你要不了孩子,你打算做些什么呢?
——其实这种结果会让我感到如释重负,“我会好好享受自己的人生!”
比如呢?
——“比如去玩高空跳伞!还有读很多书,体验不同的人生!再比如尝试各种不同的妆容,我就不用在意别人说我是老不正经还是什么了……对了,我也想去做志愿者,稍微帮上一点别人的忙吧。当然,对两边的爸妈还有喵喵们,也想更仔细地照料一下……”
这些事,放到现在就不能做吗?
——我沉默了。这是个扎心的问题啊。的确,按理说现在也能做,还没开始,只是因为我觉得它们做起来都很难……而如果是这样,凭什么说“要不了小孩”后就能做到?会变得简单?并不会的啊。

同样的道理,如果“有了小孩”后这些心愿没能实现,真的都是因为照顾小孩占去了时间和精力吗?
如果是的话,那么现在我是不是也可以说,是“有了工作”占用了我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没有条件去实现那些心愿?
如果是的话,是不是我不要孩子、且辞去工作(同时有一些存款),就可以去实现了?
如果是的话,在满足这些条件的一些休息日中,我在做什么呢?

……
我多害怕不知道自己是谁,糊里糊涂地过完这一辈子啊。即使我会害怕很多事,这一点仍然是让我特别害怕的。
经过这次自我讨论,我看到一个事实:对于目前的生活,我感到不是很满意——这很可能是我对是否要孩子一事纠结已久的根源。所以无论怎么选择,我都会感到自己的人生没什么价值:没有孩子时价值就不大,即使有了孩子,虽说多了“母亲”这一身份护体,但也仍然难以掩盖这一点。

所以,“是否要孩子”无法改变我的价值,我也不愿让它来左右,更不愿孩子成为我实现心愿的附属。“工作”也同样。
主体还是“我”,我想怎样,而不是“孩子”“工作”或其他迫使我怎样,不是吗?而且,不是做了什么事情决定了我是什么人,而是我在这件事情中的做法体现了我的个性,不是吗?
这样一想,为什么“育儿”和“工作”一定是和“实现我的心愿(价值/个性)”对立的呢?为什么它们不能是相辅相成的呢?

那么——
如果我以后选择了“养育小孩”,那一定是我认为我从中可能收获的好处大于我可能付出的代价,反之亦然。无论哪样,都是我认为会让自己的生活更好的、开开心心的选择。
就这样吧!

从Youtube 博主联想到的

其实Youtube出现已经有好多年了,我以前都是用它来搜索歌曲看MV。绝对不会想着每天跟等电视剧一样,用这个平台follow一些博主。除此以外就是用它学习东西,比如瑜伽或者修东西的DIY。从去年自学画画,才开始更多的使用它,而且也只是看跟绘画课程有关的视频。但是还是逃不出平台的AI 算法,在我搜索绘画视频的同时,不知怎么的也被推荐了几个美妆搭配的视频,好奇的点进去看,结果有两个博主都挺有趣的,就关注了起来。

虽然早就知道网红这一人群,但总觉得他们都很另类,跟我没什么交集。但自从开始关注这两个博主之后才发现,原来博主真的是可以当职业来做的,而且普通人都可以做。但要想长期的聚集人气,绝对是要展现自己真实的一面,不能为了展示而展示。还有一定是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随大流,没有新意很快就会掉粉。另外表达和逻辑能力也是要强,至少我看视频是这样的,如果不言简意赅,没有很好的组织内容,就会快进或者关掉。

两个博主都是中国人,但都有海外生活背景,一位是中学到二十多岁在美国读书,老公是英国华裔,一位是上海姑娘跟老公在德国居住。岁数也都跟我差不多吧。经常关注她们也是觉得跟她们的很多想法都比较接近。虽然她们俩现在粉丝也就是100k左右,绝对不算什么超级网红,但没想到的是其中一位也被我同组的中国同事关注了,看来大数据算法还是很准的。

其中一位只是副业是Youtuber,还有其他的工作,另一位基本上就是靠当博主赚钱。她们两位也都在自己的视频里介绍了当博主的心酸以及怎么赚钱,没想到背后的产业也是相当大呢。有显性的广告收入,也有公关等等寄送产品等。有一位还曾经还去参加过全球Youtube美妆博主大会,一个我想也没想到会存在的活动。

另一点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家人的支持,两位的老公都经常在视频中出镜,甚至她们两位的父母也有的时候出现在视频中。有得时候我还很羡慕她们非常自信的能在全世界面前展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点滴,不惧怕网上的流言蜚语,有强大的内心做好自己。其实这样的生活态度真的是很积极呢!可见,不管做什么,要想做好,总是要付出,也都要有过人之处,博主,也许真的不是什么人都能当的。感谢科技的进步,让我们可以有多一个渠道认识到新的人,了解多样的生活。

看牙

本周我终于下定决心去看牙了。看牙是我人生中最怕的事情之一,从小牙齿就不好,小时候的几次看牙经历一直是我的心理阴影。

这次的牙病我也拖了很久了,半年前这颗牙疼了一次,可能是因为饮食的原因,牙龈整个红肿,疼的不能入睡。去了私人口腔医院和三甲医院各看了一次,结论都是根管治疗(俗称杀神经),但是成功率都不高。

继续阅读看牙

你是哪种玩家?

游戏设计业有个很厉害的人叫巴特尔,他最著名的理论就是玩家分类理论。为什么要给玩家分类?巴特尔的初衷是为了给游戏设计师在游戏定位上做一定的理论指导,游戏是面向什么类型的玩家,可以根据这个这类玩家的特点来调整设计。

而作为玩家,我觉得自己也应该知道自己的属性,这样在寻找游戏的时候才更容易找到自己喜欢的游戏,看游戏评论或者媒体评分的时候更有辨别能力,有时候即使是满分游戏也不一定是你的菜。

巴尔特把玩家分为四类:成就型、探索型、社交型、杀手型,我个人为了方便解释把这四类又总结为两类:喜欢人机交互(成就型、探索型)和喜欢人人交互的(社交型、杀手型)。

继续阅读你是哪种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