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经典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要到伦敦来演出4天7场。记得最早知道这部剧还是高中的时候,当时刚去过法国交流一周,后来又有中法文化年等一系列活动,当年对法国文化比较热衷。我还记得曾经在网上还找到视频看过一遍。虽然不懂法语,但是音乐剧中很多歌曲的旋律深入人心,听一两遍就能记住。
这次终于有机会亲临现场,当然十分期待与激动。虽然这部剧上映20年来已经翻译成许多语种,也有英语版,但是在伦敦能欣赏到正宗法语版还是比较难得的。故事是从经典的法国大文豪雨果的《钟楼怪人》改变过来,全剧分上下两场,主要人物有7位,五位男士,两位女士。而其中再主要的两位主角自然就是钟楼怪人卡西莫多和吉普赛女郎埃斯米拉达了。
能欣赏到原版法语自然是好,可是看得时候比较辛苦,要一遍看字幕一遍看表演。这部剧除了歌唱家的精彩的演出之外,伴舞的班底也很出色。很多动作难度很高,看着都怪辛苦的。
要说给这部剧打分,歌曲旋律以及歌词,都是可以打满分的。很多地方即使听法语看翻译都是很感人的。几位主演的唱功也都不错,特别是卡西莫多这个角色,声音低沉极富感染力。今天这个版本,我觉得主教的表现也额外出色。所以整体唱功打9分。另外加上现场交响乐团的演奏,舞台设计,舞美,伴舞等等也很精彩,可以打9分。要说美中不足的反而是故事的情节,虽然我可以理解这部音乐剧想表达许多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中各种社会现象的碰撞,比如有大规模的移民,无家可归者,宗教与世俗,军队与百姓,流浪诗人与吉普赛人,外表丑陋但内心善良的钟楼怪人和外表英俊但却是想脚踩两船的卫队长等等各种各样的矛盾与冲突,但是总有些地方感觉连接的不够和谐,情节制造的不太合情理。即使这并不影响最后想要表达的主旨,但看的时候头脑中还是产生了许多问号和不解。所以说故事我也许就只能打6-7分了。我没看过巴黎圣母院的原著(小时候只看过青少年版本,而且情节也不记得了),我想音乐剧可能是太过浓缩的原因吧。
当演出结束演员们出来谢幕的时候,整个剧院的观众都被一起邀请大合唱音乐剧的主题曲Le temps des Cathédrales《大教堂时代》。我虽然会哼唱,但不看法语歌词是不可能跟上的。于是当大约50%剧院的人都能跟着唱下来的时候,我是很震惊的。演员们实在是信心十足啊,敢在法国以外的地方让观众唱法语。但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伦敦生活的法国人数量,相当于法国第六大城市。光看我所在的英国公司组里的法国人数(以及两位老板都是法国人的事实),就知道法国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是不是也因为很多人本来就是这部剧的粉丝,所以(即使本身并不会法语),也会跟着唱里面的主题曲呢?
从旋律+歌词、演唱、舞美设计、还有故事情节这几个方面来评价一部音乐剧,对我很有启发。记得看《歌剧魅影》和《狮子王》,都觉得情节比较简单,也许这样才更适合音乐剧吧?
最后,
其实观众里面应该有不少法国人,但你说的对,很多人会唱是因为他们早就是粉丝了。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羡慕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