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由林雨林发布的文章

在北京出生长大的南方人。十八岁时离开北京,只身到香港大学求学和工作。25岁时来到伦敦读研,认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也喜欢上了这个城市,并遇到了自己另一半。后回到香港,异地两年,终于在2016年转到伦敦工作。 有幸曾到过世界上25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00个城市旅行或出差。喜欢大自然和人文景观,也喜欢科幻和推理类的电影和图书。 在生活中勇于尝试新事物但不喜欢冒大风险。算是较典型的处女座。

书评 《星星之火》

最近看完了一部美国华裔作家Celeste Ng写的小说“Little Fires Everywhere“,中文就翻译成星星之火吧。小说刻画了在一个成熟的美国中产社区发生的故事,主要围绕单身母亲艺术家及她的女儿,她们的房东夫妇及他们的四个高中生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故事以倒叙插叙的方式讲述,每一个出场的人物都引出了一些新的故事,然后这些故事都是为整个框架中最主要的故事而服务的。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具有一个群体的代表性,人物的刻画也非常精彩详细。比如房东Mrs. Richardson 就是一给非常循规蹈矩的人,从小就是求稳,不出位,中产家庭培养,长大后嫁给律师,自己在报社谋职,养育四个小孩,整个一生都住在一个成熟的中产社区,对不遵守规则的人十分看不惯。她的一个最小的女儿却是最叛逆的,跟家中大部分成员都格格不入,可是小女儿却也是是非分明,敢爱敢恨的一位。还有比如单身艺术家Mia,生活处于拮据的状态,常常居无定所,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但却坚持自己的选择,能够十分体桖青春期孩子们的叛逆,往往更得孩子们的心,因此成为孩子们倾诉的对象。

故事中也联系到许多社会的问题,特别是美国社会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多元的文化,不同阶级的对比,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收养代孕等等。也有不同性格人之间的冲突的描述,贴别是人物内心的描述。

作者的文笔流畅,开始读起来就很难放下手。对很多典型人物的描写也让我深感赞同,仿佛自己也是那个社区中的一员,仿佛我也亲历的整个事件。虽然有些故事还是比较戏剧化的,但又确实可以在你身边发生。读了故事后,也让我对美国的社区又有更近一步的认识,也更能理解美国人的一些想法。

小说的结尾是一个开放式的,有多种可能,让你感觉你还想继续了解那些人物后来发展的情况。另外,这本书也是想说没有人是完美的,在你不了解事件的全部之前,不能轻易下结论;同一个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选择的结果也会不同。

这位作者还有另一本书,是写于这本之前的,叫《无声告白》,我已经等不及开始新的阅读了。

博物馆中的印象派

今年去了不少的博物馆,也有幸将世界上几大著名的收藏印象派作品的博物馆都走到了。我很喜欢印象派是因为作品的光与影处理地很柔和很唯美,而且一般表现的题材都是比较贴近19世纪的大众生活。十九世纪也并没有离我们很远,所以,欣赏画的时候,好像我也能身处那些场景中,很是生动。

继续阅读博物馆中的印象派

琴棋书画

在中国古代,这四个字代表古琴,围棋,书法和国画。这四门艺术在以前是大家闺秀文人骚客所必备技能。到了现代,我们从小也是在家长的督促下,参加各种兴趣班,弹琴(或者其他乐器),下围棋或国际象棋,练书法以及画不限于国画的各种画。从而培养我们的艺术修养,或者功利点说是一技之长,好在升学中有用。当然更多的情况是大部分人都没有坚持下来,真正练到可以拿到加分的寥寥无几。

可是即使这样,我还是很感激小时候受过的入门级的熏陶。虽然学生时代由于课业负担过重,根本无暇顾及其他的兴趣爱好,可是现在上班逐渐稳定下来,又不想整天煲电视剧,便想在业余的时间做点更“艺术”的事情。

继续阅读琴棋书画

桌游推荐

相比于电脑游戏,我还是更喜欢玩桌游的。当然也有一个原因是我对电脑键盘的操作总是不好,所有稍微有些动作类的游戏就因为总是通不了哪个特定关卡就放弃了。桌游也是开始工作以后有一点点闲功夫并且觉得这个是个很好的社交活动才开始的。当然我也就算是个入门级别,跟资深玩家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下面介绍几个我到英国以后开始接触,并且觉得不错的桌游。

继续阅读桌游推荐

伪球迷的世界杯

回想起来,是16年前的韩日世界杯,让我开始对足球有所接触。这还要感谢当年的初中班主任,即使赶上了中考的最后冲刺,还是主动提前放学,让大家回家观看中国队的比赛。当然,中国队是没有一粒进球,踢完小组赛就回家了,而我们中考也结束了,于是居然有机会将后面的淘汰赛以及决赛都看了。很多球星也是当时才第一次认识,包括罗纳尔多,罗纳尔迪尼奥,贝克汉姆,欧文,卡西利亚斯,卡恩,克洛泽,甚至是舍普琴科。

后来发现自己还是比较喜欢欧洲的足球,于是又关注了2004年欧洲杯,见证了希腊黑马夺冠。而2006年世界杯,基本上就熬夜看了场决赛,没想到遇到了齐达内用头撞到意大利马特拉齐被罚了红牌,最后意大利夺冠,也是相当戏剧性。之后由于常驻香港及时差的原因,再没有关注过世界杯或欧洲杯。直到2012年,认识了现在的利物浦球迷老公,才又开始看球。我们第二次见面还是一起在伦敦观看利物浦和切尔西的英超比赛。因为老公基本上每场利物浦的比赛都会看,我也就随着他开始重新关注起来。

今年世界杯是我第二次比较完整的关注了,当然主要是时差的便利,边吃晚饭就边看了。结果发现,现在的球星都不怎么认识了,比赛前能叫出来的只有C罗和梅西了(还有利物浦一些队员)。另外还有几个英超看的眼熟的(也叫不出名字)。按照以往(10多年前)的惯例,我是比较支持德国队的,可是德国队小组赛败给了韩国队,居然没有出线。其次支持比利时,结果后来也只拿到了第三名。下半区的队伍中,我渐渐喜欢起克罗地亚队,特别是看16强赛与丹麦的比赛,觉得他们的球员都很拼,除了有着流畅的技术与传接,眼神中都带着坚毅的力量。后来看到一些推文和报道,了解到关于克罗地亚守门员为他不幸去世的挚友而努力的故事,还有许多球员都有着颠沛流离的童年,觉得很感动。再加上2014年去过克罗地亚旅游,非常喜欢这个国家,于是路转粉成了克罗地亚的伪球迷,看完了接下来的几场比赛。

接下来的每一场淘汰赛,克罗地亚都踢了加时,对东道主俄罗斯又踢了点球,真是考验意志力与体能。克罗地亚球队平均年龄也都不小了,特别是队长莫蒂维奇(被中国球迷称为魔笛),已经32岁了,还能在加时赛里与对方队员拼抢,在中场来回跑动,这是什么样的体能啊。虽然身处英国,按理说应该更加支持英格兰队,可是英国队的进球大多是靠定位球而不是运动中进球,不是我的菜。所以在半决赛英格兰队克罗地亚队的比赛中,看到克罗地亚后来居上,我还是窃喜的。克罗地亚终于历经多次绝地反击,历史性的打进了决赛,我很为他们高兴。在意大利旅行的我,也特意腾出下午半天时间,回到公寓里面紧张的看起了比赛。上半场克罗地亚都处上风,要不是一个可判可不判的法国前场定位球又被自己的球员入了乌龙,还有那个根本不应该判的点球,克罗地亚没准就赢了。下半场法国又连进了两个,我就知道大势已去了,可是看到还在奋勇拼搏的克罗地亚的各位“奇”们(11位首发中有8位都叫xxx奇),我还在心里默默为他们加油鼓劲,也早在心中认定,就算然没有拿到大力神杯,冲着这个表现,也绝对是无冕之王。当然法国队踢的也确实是不错的,特别是年轻的各位小将,体能很充沛,奔跑速度又很快,能拿到阔别20年的大力神杯也是非常值得庆祝的。

足球就是这样,有胜有负,结果虽然重要,但精彩更在于过程。一个团队有球星可以闪耀发光,但更重要的还是整体团队的切合与能力的互补。真不知道在有生之年是否可以看见中国队冲出小组淘汰赛,甚至夺得世界杯冠军。但我想重要的也许是这个过程。如何提高整体的国民身体素质,提供孕育高水平球员的机制与平台,当只有30万人口的冰岛都能入围世界杯32强,400万人口的克罗地亚都可以进入决赛,是什么阻止了我们呢?